归来‼️
抵达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经圆满完成任务来自武汉大学的4名科考队员不负使命,平安归来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破冰船和“天惠”轮三船保障,共航行8万余海里。武汉大学4名考察队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顽强拼搏、严谨工作、保重身体,祖国和人民期待着大家凯旋”的殷殷重托,圆满完成了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南极GNSS跟踪站建设、冰川变化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地形测绘、格罗夫山陨石分布航空调查和南极考察站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调研等系列任务,并参与了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建设工作。
李雪平(左)在南极长城站开展调研
张保军在南极秦岭站进行直升机停机坪建设
耿通在南极最高点Dome-A进行地形测绘
褚馨德在南极格罗夫山梅森峰执行无人机航测任务
01
1984-1985年,参加第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建立中国南极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绘制第一幅南极精确地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长城湾”。
(考察队员:鄂栋臣)
021985-1986年,参加第2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乔治王岛菲尔德斯海峡断层处形变监测网布设;建立菲尔德斯半岛控制点;编制1:10000比例尺的菲尔德斯半岛地形图;测定长城站海湾、海底地形。
(考察队员:鄂栋臣)
031986-1987年,参加第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菲尔德斯海峡形变网监测;卫星多普勒定位观测;站区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考察队员:王升定、徐绍铨)
04
1987-1988年,参加第4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长城站建筑物变形观测。
(考察队员:张松波)
自1988年起,鄂栋臣担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国家代表。
051988-1989年,参加第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立东南极测绘基准。
(考察队员:鄂栋臣、徐绍铨、杨振涛)
061989-1990年,参加第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首次进行南极地区航空摄影测量;开展中山站和长城站卫星联测定位试验。
(考察队员:蔡宏祥、孙和利)
07
1990-1991年,参加第7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开展航空摄影测量。
(考察队员:陈春明、孙家抦)
1991年,经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081991-1992年,参加第8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拉斯曼丘陵地区航空摄影测量;中山站高程系统的建立;站区施工建设测量。
(考察队员:鄂栋臣、桑吉章、孙和利、向虎雏)
091992-1993年,参加第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中山站站区卫星定位联测。
(考察队员:孙家抦、赵新维)
10
1995年,成立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
1995-1996年,参加第12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中山站站区GPS测量。
(考察队员:万幼川)
111996年,参加香港考察团到达北极点开展大地测量。
(考察队员:鄂栋臣)
1996-1997年,参加第1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中山站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参与我国第一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参与南极GPS国际联测。
(考察队员:王泽民、赵建虎)
121998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1998年,《南极现代测绘与遥感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1999年,参加第1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长城站建立地壳形变监测网;参与我国首次内陆冰盖中山站至DomeA断面考察;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考察队员:艾勇、黄声享、霍东民、王甫红、夏荣俊、姚道荣、张小红)
13
1999年,参加中国首次北冰洋考察。
(考察队员:鄂栋臣)
1999-2000年,参加第1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格罗夫山核心区人工测绘出南极史上第一幅1:25000内陆冰盖精确地形图;南极GPS跟踪观测与国际联测。
(考察队员:操华胜、程晓、丁仕俊、彭文钧)
142000-2001年,参加第17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GPS常年跟踪观测与国际联测。
(考察队员:李世雄、周春霞)
152001-2002年,参加第18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赴南极长城站执行GPS国际联测,并完成站区地图测绘更新;中山站越冬考察,承担考察队水电保障任务。(考察队员:华国如、李光成、庞小平、朱敏文)
16
2002年,鄂栋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2-2003年,参加第1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格罗夫山地区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GPS卫星大地测量控制网布设;在长城站开展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大地网改造和长城站重力观测点建设。
(考察队员:艾松涛、方绍地、闫利、张胜凯)
2003-2004年,参加第2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首次中澳埃默里冰架联合科学考察;中山站GPS跟踪站运行维护;长城站水电保障。
(考察队员:艾生群、李海亭、罗红兵、马飞虎、张小红)
182004年,参与建立中国首个北极考察站——黄河站,并建立中国首个北极GPS跟踪站。
(考察队员:艾松涛、鄂栋臣)
2004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将武汉大学列为极地考察支撑条件建设单位。
2004年,在武汉大学举办东南极国际GIS研讨会。
2004-2005年,参加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中山站越冬考察,考察队员医疗保障。
(考察队员:童鹤翔、张胜凯)
19
2005年,国际合作渠道赴格陵兰开展航空重力测量。
(考察队员:张小红)
2005年,研发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
2005-2006年,参加第22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东南极GROVE山内陆冰盖测绘遥感考察;拉斯曼丘陵地区航测;长城站GPS国际联测;中山站考察队员生活保障。
(考察队员:金伟、梅斌、彭文钧、詹必伟)
202006年,测绘院士代表团访问中国南极长城站。
2006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6-2007年,参加第2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长城站GPS国际联测;中山站GPS跟踪观测;考察队员生活保障。
(考察队员:胡国元、蓝蔚、孟泱、王涛、王泽民)
212007年,鄂栋臣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7-2008年,参加第24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中国境外第一个北斗/GNSS监测站;长城站GPS国际联测。
(考察队员:艾松涛、沈强、张辛)
22
2008-2009年,参加第2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参与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在长城站建立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在南极中山站开展绝对重力测量,建立了高精度重力基准。
(考察队员:刘力、杨元德、张胜凯、赵珞成)
232009年,在北极黄河站首次开展冰下地形测绘;微生物考察。
(考察队员:艾松涛、李文鑫、彭芳、王泽民、周春霞)
2009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
2009-2010年,参加第2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首次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冰下地形测绘;在长城站建立GNSS跟踪站;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常年验潮站。
(考察队员:安家春、黄继锋、路志越、王泽民)
242010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运动监测;高层大气风场观测;微生物考察。
(考察队员:艾松涛、艾勇、方呈祥、张胜凯、张燕革)
2010-2011年,参加第27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中山验潮站基准标定及维护升级;Amery冰架运动特征和物质平衡观测。
(考察队员:杜玉军、杨元德、周春霞)
25
2011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变化监测;空间物理观测;植物样方观测。
(考察队员:丁煌、胡国元、李斐、彭方、徐良、张虹、张胜凯)
2011-2012年,参加第28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了常年验潮站;中山站越冬开展验潮站及GNSS跟踪站运行维护。
(考察队员:安家春、刘钰、谢苏锐)
262012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监测;高层大气风场观测;微生物考察。
(考察队员:胡国元、李斐、庞小平、彭方、杨元德)
2012-2013年,参加第2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我国首次南极毛德皇后地考察;在南极昆仑站建立第一个冰川运动监测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在南极中山站开展冰雪遥感观测;在南极长城站开展验潮系统的维护和基准的标定;南极大陆环境评估。
(考察队员:丁煌、柯灝、刘婷婷、彭方、杨元德、袁乐先、王泽民)
272013年,在北极黄河站建成我国首个北极GNSS跟踪站;植物样方观测。
(考察队员:艾松涛、江帆、王泽民)
2013年,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成立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实验室。
2013-2014年,参加第3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建设我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立南极长城站北斗-GNSS跟踪站;在南极长城站开展验潮系统的维护和基准的标定、南极地区吸收性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
(考察队员:艾松涛、龚威、彭方、墙强、张保军)
28
2014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卫星跟踪站运行维护与冰川雷达探测;高层大气风场观测;植物样方观测。
(考察队员:艾松涛、艾勇、安家春、彭方、熊波、王泽民)
2014年,在武汉大学举办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2015年,参加第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长城站GNSS观测站升级和验潮站维护;中山站越冬考察。
(考察队员:李航、徐永芳)
292015年,《弘扬极地科考文化滋养现代大学精神——武汉大学极地科考团队三十年坚守与探索》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
2015-2016年,参加第32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南极内陆沿线冰盖运动监测;在中山站越冬考察;在长城站开展南极政策和实践调研。
(考察队员:柯灝、彭方、阮建平、肖驰)
302016年,参加第7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参与海冰积雪多参数观测。
(考察队员:季青)
2016年,在武汉大学举办极地冰雪环境变化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艾松涛担任北极新奥尔松冰川旗舰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北极冰川专家组中国代表。
2016-2017年,参加第3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区航空综合科学考察;南大洋考察;中山站越冬考察。
(考察队员:郝卫峰、孔建、张卿川)
31
2017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环境季节变化监测;极区空间环境观测;极光观测;极地治理和极地政策考察。
(考察队员:安家春、刘杨、赵宁宁)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举办《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大型科普展。
2017-2018年,参加第34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南大洋地球物理观测。
(考察队员:袁乐先)
322018年,在武汉大学举办三极遥感与全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2019年,参加第35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内陆首次开展绝对重力测量;参与南极阿蒙森海保护区环境综合考察;在中山站越冬考察。
(考察队员:季青、李冰、宋翔宇、杨元德)
332019-2020年,参加第3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开展伊丽沙白公主地国产高分载荷航空重力测量;高空物理观测、GNSS和地磁观测。(考察队员:曾昭亮、赵羲)
34
2020年,作为共建单位之一,获批建立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负责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
2020年,李斐当选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南极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联合主席。
2020-2021年,参加第37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参与高空物理观测、GNSS跟踪站和验潮站运行维护。
(考察队员:麻源源)
352021年,艾松涛担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2023-2028战略计划委员会委员。
2021-2022年,参加第38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海平面变化监测;微生物考察。
(考察队员:陈帅均、彭方、张汝诚)
362022-2023年,参加第3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国产高分载荷航空验证;南大洋地球物理观测;罗斯海新站验潮和GNSS观测。
(考察队员:陈亮宇、丁曦、杨元德)
37
2023年3月,获批成立“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3年11月,参加第4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开展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南极GNSS跟踪站建设;冰川变化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地形测绘;格罗夫山陨石分布航空调查;南极考察站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考察。
(考察队员:禇馨德、耿通、李雪平、张保军)
382023年,在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监测和北斗/GNSS跟踪站维护;微生物考察。
(考察队员:安家春、彭方)
2000-2023年,完成多个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
39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
---RECOMMEND---
·推荐阅读·
“针线阿姨”是谁?
“哲+法”双双拿下的全能少年,他是武大榜样
武大壁纸能安排不?
在武大上课?还是在音乐节?!
● “针线阿姨”是谁?这几天武大学生都在抢……
● “哲+法”双双拿下的全能少年,他是武大榜样
● 网友:去不了武大,壁纸能安排不?回复来了~
● 在武大上课?还是在音乐节?!
● 武大金融男孩,跨专业出国游学记!
● 连用4个感叹号的教授,在武大开这门课!
封面图:龙泉
摄影:龙泉
内容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文字:凌家俊 欧阳润川 肖珊 陈巧燕
部分供图: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法学院
视频:龙泉 宋昆
编辑/责编:李令仪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为科考队员点个“赞”,再点个“在看”